瓷都德化报

2025年07月21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争议化解“终点站” 让劳动者不再忧“薪”

新闻作者:吴有森 赖永发  发布时间:2025-07-21  查看次数:25次  

仲裁员与18名工人面对面沟通并进行调解。.jpg

仲裁员与18名工人面对面沟通并进行调解。

仲裁院邀请经验丰富的法官共同参与,面对面协商调解。.jpg

仲裁院邀请经验丰富的法官共同参与,面对面协商调解。

仲裁员与工会资深调解员一同对李某与陶瓷企业解除合同及经济补偿金争议进行调解.jpg

仲裁员与工会资深调解员一同对李某与陶瓷企业解除合同及经济补偿金争议进行调解.

工作人员为居民调解纠纷.jpg

工作人员为居民调解纠纷。

近日,一场关乎劳动者“薪事”与营商环境的变革在我县正悄然展开。县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入驻县综治中心仅数月,一组数据便勾勒出温暖底色:受理案件615件,调解成功415件,帮助1209名劳动者追回欠薪等款项3293.55万元。这背后,正是我县倾力打造的“瓷都薪暖”调解新生态——它正成为化解劳动纠纷的“终点站”。

“一站”聚合

终结维权奔波之苦

初到我县打工的陶瓷彩绘工小陈,曾因被拖欠三个月工资辗转于多个部门。如今走进综治中心“瓷都薪暖”窗口,他的眉头终于舒展:“原以为要跑断腿,没想到这里劳动仲裁、司法咨询、工会援助全都能办,就像进了‘解忧超市’。”

这个打破部门藩篱的窗口,汇聚了劳动仲裁员、人民调解员、法官助理、工会干部乃至陶瓷行业协会专家。当小陈递交材料后,系统自动生成专属调解码,劳动仲裁员老林实时调取企业用工记录,工会干部同步对接法律援助——曾经碎片化的调解力量,如今拧成了一股绳。“一个窗口服务、一个平台受理、一个流程到底”的模式,让劳动者告别了在不同部门间辗转的无奈。它像一座高效运转的枢纽,真正实现“走进一扇门,了结烦心事”。

“多元”联动

破冰复杂争议僵局

当李某与陶瓷企业因解除合同及经济补偿陷入僵局时,“仲裁+工会”调解组迅速组建。仲裁员小王与工会金牌调解员老郑并肩作战,在调解室铺开考勤表、工资条等三十余份证据。“企业未缴社保是硬伤,但李师傅主张的赔偿金额也需依法核算。”老郑直指要害,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开始冷静计算得失。三小时后,和解协议在计算器的滴答声中诞生。

而在徐某追讨加班费的“死局”中,法官老吴的加入带来转机。他采用“背靠背”战术:对企业方展示类案判决书,“这笔加班费判赔率超九成”;对劳动者徐某则摊开法条:“主张二倍工资需符合三个要件”。当双方重回谈判桌时,争议金额已从12万元缩至7.8万元。最终在法院调解室,茶杯升起的热气中,恩怨随和解协议落笔而散。

“柔性”解纷

平衡权益与企业生机

“瓷都薪暖”不仅关注公正,更传递着司法温度。去年寒冬,某陶瓷厂拖欠18名工人工资近20万。调解员小郑没急着出裁决书,而是带着工人代表走进冷清的厂房:半成品堆积在角落,老板老吴翻出银行催款短信。“知道大家要过年,可厂子倒了谁还钱?”老师傅王友根抽着闷烟。

三天后,一份特殊协议诞生:首付三成让工人办年货,余款按窑炉开窑进度支付。当第一笔6万元现金发到工人们手上时,老吴在调解书上按手印的手还在抖:“只要厂子能活,我卖房也把债还清!”这双赢的结果,正是“四步精调”中“法援前置”与“跟进问结”理念的生动实践——将援助延伸至维权一线,并确保调解协议落地有声。

“源头”筑网

让纠纷止于未发

在德化陶瓷电商园,青年仲裁员小林举着《新业态用工风险指南》,正给外卖站点负责人“体检”。“合作协议要注明报酬结算方式”“骑手安全培训记录必须存档”——她的笔记本记满企业用工的“毛细血管”。三个月前某陶企的教训已成教材:因未保存加班审批记录,在仲裁中赔付双倍工资。如今园区企业都学会了用“调解组织联系卡”,扫码即可预约仲裁员上门“把脉”。

从车间到直播间,91个基层调解组织如毛细血管深入肌理。当某陶瓷直播间因网红主播跳槽濒临停播时,商会调解员老张连夜召集双方:“培养个顶流不容易,违约金不妨分六期?”凌晨三点的调解室灯火通明,茶杯续了七次水后,主播对着手机镜头笑了:“家人们,咱们照常开播!”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防”,德化“瓷都薪暖”模式以系统思维重构劳动纠纷化解生态。当小陈在综治中心拿到补发的工资时,银行短信提示音成了最美妙的乐章;当陶瓷厂窑火重新燃起,跳动的火苗映照着18个家庭的团圆饭;当直播间再次响起“宝宝们看这款釉色”,订单提示音化作新经济脉搏的律动。在这里,每份和解协议都是双赢的注脚,每次握手言和都在为“平安德化”的金字招牌淬火加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