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5年07月21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年夏天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21  查看次数:27次  

◎ 王文埊

童年的暑期,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和小半岁的堂弟一起回乡下的老家待着。

那时候,乡下不用空调,没有ipad,手机、电脑也难见踪迹,甚至连看电视都是奢侈。可为什么还喜欢到乡下去呢?除了可以陪在怜爱我的爷爷奶奶身边,不用被严厉的父亲管教着,更重要的是,那里无拘无束,有漫山青绿的高山,碧水粼粼的小溪,聚簇成荫的竹林。白天爬树、丢松果、茶园间蹿蹦,灌木丛里摘野果,夜间烤地瓜,看星星,听蛙叫蝉鸣,然后围在爷爷身边,待他三两杯啤酒下肚之后,跟我们聊起年轻时抓鬼的故事,让人“乐不思蜀”。

那时乡村的小溪还没有被水泥堤坝包裹,烈日炎炎里,脱去鞋袜,卷起裤脚,把小脚儿探入溪流,触到溪底滑溜的泥沙,暑气便消减了三分。待见哗哗流水趟动,轻拍小脚,阳光被流水冲得细碎,粼粼银光被打到岸边小草、绿竹上,暑气也跟着被打散一大半。

那时小溪清澈,能清楚地看到水底的泥草、瓦砾、碎瓷,当然也有小鱼、泥鳅。我和堂弟带个玻璃瓶或者塑料瓶,赤手空拳便要去抓泥鳅。弯着腰,眼睛贴着水面,见有泥鳅影儿,双手便往淤泥中一铲,捞出一把泥沙来,让水流慢慢洗去泥沙,如果手中有东西跳动,那便是抓着泥鳅了。更多时候,泥鳅一蹦,又从指间溜走。

有时,我们也用簸箕来抓鱼,往茂盛的水草一铲,连草带泥捞出,黑乎乎的泥草间,最常见的是水蜘蛛,倘若有蹦跳的身影,那便是捉着鱼儿了。有一次,我们将簸箕向着一大片的水草铲去,捞出淤泥,忽见一条黑蛇,“啪”一声往水中掉去,哧溜着游走,把我和堂弟怔在当场。

闽南多竹,小径旁,山头边,到处竹林簇簇,也成为我们暑假的乐园。夏暑时节,竹林里有一种昆虫,大概拇指大小,红黄间的颜色,背部附有黑纹,脑袋的脖颈处有个大大圆圆的黑点,头部顶一根长长的鼻管,伴着两根细细触角,象坦克炮的炮管,我总怀疑它可以360度转动。它有六根长腿,腿分两节,前节顶端倒钩如刺,节前还有黑细的须刺。如果长大一点,靠近脑袋的两条长腿上还长有金黄的绒毛。这种虫子的闽南话叫“笋未”,后面一个字是动词,有点像螃蟹“钳夹”的意思,所以也有人叫它“笋蟹”,它的学名唤作“象鼻竹虫”。

找它,要寻觅新竹幼笋,青嫩的笋尖上,倘若被抓扯出细丝洞状伤痕,那虫子便在不远处。有时也看运气,一次表姐只是对着一丛长翠竹摇晃了两下,便啪嗒啪嗒掉下来两只;一次我和堂姐走过竹林,忽然脑袋边听到“嗡嗡”声响,堂姐一巴掌盖过去,就把它盖到地上。我们小心翼翼地捏它背部,这样才不会被它的长须刺给勾住,倘若被勾住,万万不可用力去掰,因为越掰勾刺便钳得越紧。只要轻轻对它吹几口气,它就松开了。

我们时常用一根细细的长线,绑在它的长腿上,再把它抛入空中,看着它无论如何奋力飞舞,却再也逃不出我们的手掌心,这是童年掌控自然界的一种小小探索。当然,也有人狠心将细绳绑在它的长管上,这样会让虫儿没了精神,也就不怎么愿意起飞了。更狠心的是将它的六条长腿的前勾掰了,小虫儿失去攻击利器,握在手心,像挠痒痒一样。

我很少做这么残忍的事。更多时候,只是给它们裹一层盐巴,放到老灶边上烤,只要火候得当,不会太焦或者太嫩,嘎脆嘎脆,好吃得不得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